以爱为马 行稳致远 ——记恩施市舞阳中学肖兴明老师
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。”师爱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。正是对此有深刻认识,肖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够了解学生、关心学生、尊重学生、信任学生,对学生爱而不溺,严而有度.“我爱我所教过的每一个学生。”肖老师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特别是对“学生”,他会给予更多的爱,寻找他们身上蕴藏的闪光点,以找到教育的着力点。肖老师有个学生叫乐欢,进初中第一次月考,他排在班级78名(当时还是超级大班,共有82名学生)。考试后分层做思想工作时,肖老师发现这孩子听得特别用心,神态专注。肖老师把他单独留了下来,了解到这个孩子很想学,但担心基础太差成绩难以提高。肖老师耐心地帮他分析那次考试的得与失,并给予他很多鼓励。从此,只要有机会肖老师就会拍拍他的肩膀,问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,让他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很喜欢他,并且看好他。第二次月考,他考到班上56名,他很高兴,肖老师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提升他自信心的契机,又一次特意找他谈心……就这样,等到初中毕业时,他以592分的中考成绩被恩施市一中录取,真正实现了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。
回首过去三十年,肖老师用拳拳爱心,呵护着他的学生,给他们生活上帮助,学习上指导,精神上鼓励,心理上诱导。以心换心,换来的是学生对他的信任、尊重和爱戴。有许多学生乐意把不愿讲给父母听的秘密说给他听,把心中的烦恼向他倾诉,希望他能指点迷津;许多后进生在他的教育下重拾自尊、自信,努力学习,变成“上进生”;许多家长反映说肖老师说的话最为灵验……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:“信赖!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!”而这种信赖是建立在师生“互爱”的基础上的。
教师的成长,要勤学苦研,善于总结。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,肖老师一直牢记朱熹的名言。在教学上勤于学习,认真钻研,勇于创新。肖老师曾多次参加各级语文优质课竞赛,执教的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》获国家级一等奖;三次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“国培”工程提供初中语文教学观摩课;多次执教恩施市研培中心安排的示范课、引领课和研讨课;多次在恩施州、市语文教学研讨会和暑期语文老师集训上作专题报告。有十余篇论文发表于《文学教育》《语文教学与研究》《少年写作》《中学课程辅导》《写作》《语文报》等语文教学专业刊物;另有七十余项教研成果在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评比中获
。
肖老师还参与编写了《新课标教案(人教版语文)》《恩施州语文中考方略》《家乡的名片(优秀中考作文集)》《最美的声音(优秀中考作文集)》等有关语文教学的书籍。主持编写了《“忠孝雅诚”诵读作品选》(中学版)的“孝篇”。所参与的国家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“恩施自治州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验”,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级A等成果。在学校申报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“十二五”重点课题“健康课堂”子课题的研究中,肖老师作为骨干成员,精心策划,扎实研究,使该课题顺利结题并结出硕果;肖老师也被湖北省“健康课堂”总课题组表彰为“先进个人”。现正主持和参与多个中学语文教学课题研究。肖老师自己品尝到了勤于教学研究的甘甜,他也不忘把这些与其他老师分享。他常鼓励身边的年轻教师,多思考,多探索,多总结。这样才会成长得更快。
肖老师无论是在普通的教学岗位,还是在中层领导的岗位上,对工作总是满腔热情、一丝不苟。工作中他团结同事,主动带领新老师,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无私地“送”给别人,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带动和影响身边的教师。
语文组的方芳老师,调入舞阳中学时刚踏上教学岗位两年。肖老师听了她的汇报课,觉得她具有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潜质,只是教学经验不足。于是肖老师带着语文组的老师,对她的语文课堂教学精心打磨,带着她参加各级语文优质课竞赛,从学校到片区,从市级到州级,短短几年时间,方芳老师就站到了省级说课竞赛的决赛赛场。方芳老师的快速成长主要靠她自身的努力,但也离不开肖老师无私的指引和帮助。
正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,同事们遇到不顺心的事,都愿意跟他说,他也总是耐心地倾听,对他们进行开导,帮助他们解决困难。每当学校要宣传他时,他都主动给领导说:“我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,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,要将这样的机会多给年轻人,多宣传年轻人,鼓励他们更好的工作。”
“甘为春蚕吐丝尽,愿化红烛照人寰”,教育的艰辛让肖兴明老师的双鬓染上了白霜,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“阵地”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。为了学生的发展、为了教师的发展、为了学校的发展,肖老师以爱为马,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着,耕耘着,探索着,追求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