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2004年来恩施,读书4年,从教15年,到现在已在恩施生活近20年,恩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。”她来自江汉平原,却已经扎根在恩施乡村十几年了,她就是芭蕉民族小学教师——易春红。易春红,女,汉族,2008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。在建始县资教3年,然后扎根于芭蕉侗族乡教育事业,现任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民族小学副校长,兼任五年级语文、三年级、四年级、五年级音乐教学。2012年,在易春红刚入职不到两个月时,学校水源出了问题,为了解决孩子们吃饭的问题,学校买了几个大缸,从别的地方拖水到学校,拖水车不能进校,整整一个月,易春红领着孩子们,提着桶,一桶又一桶把水往食堂运。她干劲十足,孩子们也不甘示弱,一车水运完,往往孩子们身上湿了,她也浑身湿透了!当年的食堂条件不好,学校隔一段时间就会去买一车柴供食堂使用,当然了,搬柴、码柴的活路肯定是较大的孩子———六年级的事情,就这样,易春红一直带领了四届六年级做这些事情,每当天热搬完柴火之后,她总会提着一大袋雪糕和孩子们一起笑着、吃着、闹着。她此时是搬运工,同时也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姐姐。
2022年底,一名四年级女孩的母亲因病去世,易春红知道后,第一时间和她的班主任去家里了解情况,得知这个孩子每天五点起床给自己做早餐,再步行去学校。为了保证孩子每天早晨有早餐,为了让孩子每天能多睡一会儿,易春红自费给她买了牛奶、酸奶、面包。怕家里有负担,瞒着孩子爸爸,偷偷给孩子交了生活费。天气转凉,看着孩子那不合身的衣服,易春红把自己想象成母亲的角色,给她买了可爱的衣服,拿着新衣服给孩子穿上,一遍又一遍问其他老师衣服好不好看,似乎好看的衣服才能填补孩子心里的空缺。为了让这个孩子安心学习,不担心爸爸的身体,易春红还帮助她的爸爸联系体检公司去体检。五年级班上有一名女孩从小失去了父亲,母亲艰难地拉扯着她们姐妹三人。这个女孩总是愁眉苦脸,郁郁寡欢,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。易春红发现后,主动向学校申请与该生结对帮扶,怕女孩有心理负担,她偷偷给女孩妈妈打电话,交流她们所知道的信息。每天陪女孩聊天,课堂上鼓励女孩回答问题,引导其它孩子们带着女孩参加各种活动,慢慢地,慢慢地,这个女孩的笑容越来越多,直到有一天,女孩拉着她的朋友,跑到易春红的面前对她说:“易老师,我现在每天的心情都很好呀!”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们都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们交流。于是,易春红成了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纽带。家长们会打电话给易春红让她注意孩子的身体,会让她交代孩子要增减衣物,会在对孩子束手无策时会给她打电话。2020年网课期间,一名学生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,在家里把自己的课本都撕毁了。家长没办法,给易春红打电话。易春红和班主任以及德育主任往学生家里跑了一趟又一趟,帮他把书一页一页订好,和他谈心,为他制定符合他的学习计划,慢慢地,这个孩子变了,他不再反感学习,在复学后,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。此后,家访便成了易春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深入田间地头,和家长聊天,和学生谈心,努力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家庭和内心。自从2012年入职以来,易春红一直把民族小学当成自己的家,她代表芭蕉乡参加市级音乐模拟课堂获得一等奖、代表学校参加教务主任教学能力比拼获得一等奖等,带领着全校教师上好课,搞好教研,做好课题研究,指导学生学习非遗文化舞蹈“板凳龙”。